近日,精算师协会发布了《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以下简称2025版生命表)》,相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生命表编制的背景是什么?

2016年12月,原保监会发布了《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10-2013)》,在促进人身险产品科学定价、提高保险业风险防范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预期寿命持续延长,保险人群死亡率呈现出新的变化与趋势,原有生命表已不能科学地反映实际风险状况,制约了人身保险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服务保障水平的提升。在金融监管总局的指导下,精算师协会组织行业力量,在全面收集数据、深入经验分析、充分研究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扎实有序推进相关工作,现已编制完成了2025版生命表。

二、本次生命表编制工作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本次生命表编制的主要成果包括:一是全新编制了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充分反映保险人群最新死亡率经验变化,体现养老类业务表、非养老类业务一表和非养老类业务二表适用业务的当前发生率经验,为人身险产品定价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切实防范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二是首次编制了单一生命体表。首次以被保险人证件号而不是保单号为线索,跨公司和险类研究单一生命体死亡率,切实反映保险人群个体生命规律,提升与人口死亡率的可比性,加强与人口死亡率的比较研究。三是系统总结项目经验成果。将形成《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编制报告》及《国民人口老龄化应对教育读本》,针对不同受众,多维度展示生命表项目成果,为行业内外提供多层次、多维度参考。

三、本次生命表编制工作有哪些亮点?

本次生命表编制工作主要有以下亮点:一是编表数据首次实现行业全覆盖。第三套生命表编制收集了人身险头部公司数据,本次生命表编制首次实现了人身保险业数据全覆盖,将所有人身险公司一年期以上、含身故或生存责任的寿险、年金和健康险个人保单全部纳入统计。二是数据处理质效稳步提升。本次编制高效完成了数据采集、清洗、校验和修正工作,数据处理时间较第三套生命表缩短40%;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理赔信息录入质效,将人工补录赔案件数控制在总量的5%以内,较第三套生命表减少了30%。三是技术修复死亡状态缺失保单的死亡率。本次生命表编制深入研究了重疾对死亡的遮挡效应,尝试了K值调整法、状态转移模型法、外部数据对照法等多种方法,保留了无法观察到死亡状态的保单数据,把死亡率修复至合理水平,避免剔除大量编表样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收集的数据。四是首次根据保险业经验设定趋势因子。第三套生命表编制时,保险业自身经验数据期限较短,死亡率趋势因子基于人口数据设定。本次生命表编制首次基于保险业既往多年死亡率经验数据设定趋势因子,对于切实把握保险业死亡率变化趋势,助力养老保险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五是全新优化高龄外推方法。首次采用两步法开展高龄外推。第一步对单一生命体表进行外推,拟合形成反映保险人群自然生命规律的高龄段死亡率曲线,第二步外推使得各风险分类表在高龄段逐渐趋近于单一生命体表,既反映高龄段死亡率趋同于保险人群自然生命规律,又体现各风险分类表自身的风险特征。具体操作中,以定量指标确定最优外推模型进行拟合,减少主观操作,确保过程及结果的客观性。科学选择外推起始年龄,提升模型拟合效果。六是多维度开展死亡率经验分析。本次生命表编制深入开展了保单、赔案和死亡率分析,针对年龄、性别、渠道、保额、地区、城市线等进行了多维分析,针对产品风险分类、高年龄外推、少儿段死亡率、终极年龄、选择因子等展开了专项分析,并深入比较了2025版生命表与既往三套生命表、人口死亡率、境外人口和保险业死亡率的差异。

四、2025版生命表发布后,下一步还将做哪些相关工作?

下一步,精算师协会将在金融监管总局的指导下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宣传,将项目成果向行业内外进行宣讲展示。同时,编写完成《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编制报告》和《国民人口老龄化应对教育读本》,向保险业从业人员提供多维参考,为人民群众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保险方案。